“缄默知识”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人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家长的知识也有两种:一是可用文字表达的,可用系统知识表述的,即家长的显性知识;二是通过身教无声表达的,即家长的缄默知识。笔者认为家长的缄默知识是指通过传承和自我进步,以及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形成的、无须言语表达的行为自律和内心操守。然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往往都注重孩子显性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态度、处事方式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这些不能够完全从书本中学到,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家长榜样示范或具体情形中表现出来的修养和品德的影响。这些缄默知识,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或难以察觉,因而家长难以对其有效加以利用,甚至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教育行为长期受到消极缄默知识的影响,直接导致家庭教育效果不佳,从而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家长具有的缄默知识,在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家长只有认清了自身的缄默知识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更加积极地利用好行为的示范和细节的关注,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才能促进孩子更好成长。那么,家长的缄默知识在家庭教育中有哪些作用呢?
1.导向作用
导向作用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教育行为对孩子成长所体现出来的影响。持有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所持的态度、价值取向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成长,使家庭教育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使孩子学习的内容更趋于合理,从而引导孩子的学习不断深化和提高。正如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是行为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他帮助个体达到他们所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目标”[2]。持有消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如认为家长是“教育者”角色的家长,必然将自己的孩子当成教育对象,在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掌握着教育孩子的决定权,往往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取决于家长。注重孩子知识掌握和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强化的是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考个好成绩,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是最高理想。认为家长是过来人,孩子听家长的话没错。强化的是孩子顺从家长的意识,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忽视了对孩子独立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没有了自我,自信心也就随之消失了。
2.选择作用
选择作用表现在家长对家庭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它是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快乐、完善人格的特殊场所。持有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注重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知道家庭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积极进步、科学健康、有益向上的特点,因而,在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注重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主动求知、大胆探索的学习态度。持有消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如认为家长是“指导者”角色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无论是在思想观念、学习方法还是在处事态度等方面都以“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孩子学什么由家长决定。比如,孩子喜欢看漫画书,家长认为这与考试无关,不能将时间浪费在这些内容上,不准孩子看。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自己的选择,没有了个性,对事物探索的兴趣也随之消失了。
3.激励作用
激励作用是指家庭教育具有激发孩子行为动机,调动孩子积极性,使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激励孩子的责任感以及内在需要和动力的作用。持有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体验成功与失败,克服困难完成各种任务,从而使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持有消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如认为家长是“权威”角色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愿。当家长的权威受质疑时,家长就没有了民主的思想,不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对话与沟通。当孩子有任何出格的行为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怀疑“权威”的勇气,没有了批判精神,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
|